未来全国水电开发的重心在西南地区,尤其是西藏,待开发水电超过2亿千瓦。而就在今年夏天,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已经正式开工,未来将建成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规模在1.2万亿元。
西南地区是青藏高原,这里又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所以青藏高原不单单是“世界水塔”,未来还会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引擎。这里的水资源很充沛。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水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将是未来发展的重心。
先来看一下西南地区的水资源规模究竟有多大,以及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又达到了什么程度。
西南地区,主要是四川、云南、贵州、西藏这几个省份,水能资源丰富,截止到目前的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总量的71%。
这是啥概念呢?根据早年的全国水利资源调查显示,全国的理论蕴藏量为6.89亿千瓦,年发电量为6.04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4.93亿千瓦,技术可开发年发电量为2.26万亿千瓦时。水力资源的技术可开发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全都位居世界首位。
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建成投运的水电为3.8亿千瓦,很大一部分都位于西南地区,比如四川省,水电站整体的规模排在全国前列。而西藏待开发的水电超过了2亿千瓦,未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建成的话,西藏一个省份的水电资源和开发规模就达到了全国首位。
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的说法,未来的西南地区将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目前西南地区的电网,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特高压直流工程设计容量超过了5,300万千瓦。
如果从10年前算起,西南地区外送电量累计超过了10,000亿千瓦时,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都靠着西南电力来支撑,最关键的是,这也是我国要实现减碳和降碳的重要方式。
清洁能源慢慢的变成了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而西南地区清洁能源的比例最高,水力发电,再加上风电的装机量,两者相加的规模已达到1.3亿千瓦。这在全国的占比中接近80%,在世界上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地区之一。
换句话说,以青藏高原为中心,从此地发源的大河,其水资源接下来充分的利用的话,将可以轻松又有效保证全国的能源供应。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再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创造了特大规模电网安全运作的世界纪录,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整个西部地区的电力供应功不可没。
现在的西南地区,依托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大渡河、怒江,已形成了重要的水电基地,在西电东送的能源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在未来,雅鲁藏布江发出的电也会送到东部地区,并且规模会促进扩大。
除了发电之外,最大限度的利用和调配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很关键,简单来说,就是把水多地方的水调配到缺水的地区。
水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而通过国家宏观的调控,可以轻松又有效地将水资源利用起来,而在这方面,四川近期又落地了一个庞大的引水工程。
四川省本身是不缺水的,有着“千河之省”的美誉,即便如此,四川省内的水资源分布也是不均衡的,经济产值最高的地区,水资源的拥有量却很少。
四川省的经济产值大多分布在在四川盆地的腹地,这里的生产总值占到了全省的80%,然而水资源量却只有全省的20%,再过五六年的时间,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缺水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怎么去解决这一种尴尬的问题?那就从水多的地方调水。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整个成都平原的命脉,但是这个水利工程的水源很单一,只有岷江一个水源,所以在接下来,四川省决定给岷江补水。
这个工程正式引大济岷工程,就在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工程的可研报告,也就是说这个庞大的工程将正式立项,接下来就要迈入建设阶段。
具体的操作是从大渡河的干流泸定水电站库区引水,到达成都平原,从而解决后者长期以来缺水问题。引水线公里,这将是四川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线路最长的引水工程。
整个引水工程将会覆盖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遂宁、内江、雅安八市43个县,覆盖人口超过3,400万。这个庞大的引水工程,实际上已经酝酿很久了。
还在上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就在探讨成都平原未来可能会面临缺水的问题。当时就提出,应该从四川的西北部引水到四川盆地的腹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四川省正式提出了引大渡河水补给岷江的方案,具体的规划直到现在才推出,2022年的时候,国家还将这个工程列为国家水网骨干工程。
工程建成之后,整个四川盆地将会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由此就会形成双水源,双通道的供水格局,按照目前的规划,到2030年,骨干水网总体架构将会基本完成。
除了这一项引水工程外,整个四川省还在推动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要推动水网功能的协同融合,将水资源更合理的调配起来。如果从整个西南地区的角度来看,类似的水利工程还应该更大范围的铺开。
西南地区水资源充沛,但是与之相邻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却相对短缺,而且有些地区长期以来处于干旱状态。因此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何将水资源有效的调配起来?这对于充分的发挥西南地区水资源的优势是很重要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会上一直在讨论,能不能在长江和黄河的上游通过水利工程,将两者连在一起。把大量的水资源调配到西北地区后,还可以再借助其他工程进一步引到西北腹地。
从全国的范围看,不单单是西北地区水资源不充沛,有些地区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所以,跨区域调配水资源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西南地区作为水资源充沛的地带,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通过已经在建和完成的水利工程,已经将两条大河串联在了一起。而截止到2024年,新开工的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有41项,实施水利工程项目46,967个,完成水利资源建设投资13,529亿元。
也就是说,大众能够想到的,国家已经在有条不紊地推动了。截止到2024年底,我国共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大中型灌溉区6924处,堤防31.8万公里。
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顶级规模、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预计超过5.4万亿元,相当于十三五时期的1.6倍。
而且我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另外的优势,我们的绰号叫做基建狂魔,而庞大的水利工程恰恰需要,长时间的施工以及复杂的技术,而推动这一系列工程的完成,恰恰是我们的长处。
还有观点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既然已然浮现产能过剩的苗头,那正好能够最终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来撬动区域内的投资以及经济增长。
通过水利工程就可以打破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束缚,然后又能推动各个地区城市和产业的持续升级。这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每一项水利工程的背后都会对各个地区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通过上述方式,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当然是好事,但是也要站在客观的角度认识到,水资源在利用和调配过程中有几率存在的问题。
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水库往往是建设的核心,很多人可能觉得水库建成之后可以无限期使用,但实际上也是有设计常规使用的寿命的。因为水库一旦蓄水发电或者是拦截灌溉的话,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就会不断淤积到水库之内。
在达到年限之后,水库内的泥沙淤积量就会慢慢的多,如果不进行定期清理的话,水库就会变成死库。除了泥沙淤积的问题外,水库本身也有使用年限。
根据水利部2020年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国内大部分水库已超越设计使用年限,存在功能老化等问题。我国80%以上的水库都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水库已经超过了设计使用年数的限制。
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期,全国大部分的水库都要进行升级和维护,除了水库自身的设计寿命外,大型水利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环境生态问题。
有些水利工程为何需要长时间的论证?就是因为要系统考虑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今年6月份,国家发布了《关于全方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到,西南水电开发要重点关注并妥善处理一系列核心问题,要避免招商引资的盲目性,要防止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看来在水利资源的利用和建设的规划中,国家已经想到了有极大几率会出现的多种问题,围绕西南地区水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未来要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总体来看,西南地区水资源的调配还有很大的潜力,无论是发电,还是通过引水工程惠济其他缺水地区,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要强调综合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未来对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在前期的规划过程中应该更加谨慎,考虑问题要更加长远。既要认识到水的好处,也要意识到引水或者是发电有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只有做到通盘考虑,我国的水资源才不会被浪费。
参考资料:《西南水电开发迎来新部署》 中国能源报 2025年7月14日《西部大省,又一个超级工程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年1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西南地区将由送端能源基地变为送受一体的接续能源基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24年11月4日《水利部:大部分水库已超设计使用年数的限制,功能老化现象非常严重》 澎湃新闻 2020年11月30日
...